我國佛教八大宗派(上)

文章:王子平

參考文獻:釋大寬法師文章、佛光教科書、中國宗教局

佛教自印度傳至中國以來,迄今約有2000多年的歷史。佛教雖然來自於印度,但其開花、成熟、結果和再向外發展,則是在中國完成的。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國固有傳統文化相融合,又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1949年之後,由於兩岸發生巨變,民國時期的一些佛教高僧大德,就隨著國民黨政府來到了台灣,此時的中國大陸卻歷經了文化大革命等,將傳統的中國文化及宗教徹底摧毀殆盡,而來到台灣的佛教卻在台灣逐漸蓬勃發展起來,並且又融合了部分的台灣文化,就是現在的佛教文化。而近20年以來,中國大陸由於改革開放,這時兩岸政、經、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佛教文化亦隨順了這一波的潮流,又從台灣傳回大陸地區,因而影響了中國的佛教,因而佛教文化又被重視起來。現今的中國佛教是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文化的發展、思想觀念的變革、兩岸互動與交流等而產生了新的契機 。

佛教源於於公元前6~5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名悉達多•喬達摩。而“佛陀”之意為覺悟者,通稱為“佛”,而所傳宗教被稱為“佛教”。

佛陀在涅槃後的數百年間,佛教傳遍了古印度及周邊地區。然而,原始佛教內部由於對教義的理解與重視的不同,因而產生了分歧,進而分為數個支派,主要有上座部(又稱小乘佛教)、大眾部(又稱大乘佛教)。佛教傳入中國的確切年代尚無統一的定論,大體上而言則是在公元前後,在中國也就是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的佛教主要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及南傳佛教三大主流派別。南傳佛教主要是上座部諸派,盛行于斯里蘭卡及東南亞等地區,雖然有傳入中國,但僅侷限於雲南周邊地區。大乘佛教又名漢傳佛教,它的傳入則是經由中亞的絲路及經麻六甲海峽與南洋的海路傳入中國中原地區,一般我們所說的中國佛教,指的就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密教)則是以西藏及蒙古地區為主。

大乘佛法八大宗派:

隨著佛教大量經論、典籍傳來中國,導致於佛教各部派思想與我國民族文化交相接觸,經過長期的互動、影響,使得佛教思想及中國文化獲得了融合性的發展。西元六世紀末至九世紀中葉的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極盛時期,在這時期,佛教思想理論及著作有著新的發展,各個宗派先後興起,呈現百花爭豔的景象。

過去中國佛教由於歷史因素及高僧大德們的體悟不同,因此出現了許多的派別,現今流行的則主要有八個宗派。一是法性宗(又名三論宗);二是法相宗(又名瑜伽宗、唯識宗);三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性、相、台、賢、禪、淨、律、密八大宗派。

一、法性宗(三論宗):

主要依據鳩摩羅什大師翻譯龍樹菩薩、提婆菩薩的中觀學,進而譯出《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等研究傳習而形成的宗派,奠定三論宗的理論基礎。因為是依據中觀派三《論》立的宗,所以又名三論宗。其主要思想是透過「破邪顯正」、「真俗二諦」、「八不中道」、「涅槃世間」的道理,闡釋《般若經》「諸法空性」之義。它的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

其傳承的法統為龍樹菩薩~提婆……須利耶蘇摩-羅什-僧肇-曇濟-僧朗-僧詮-法朗-吉藏。鳩摩羅什之後,因北魏太武帝滅佛,宗風不振,後經僧朗的復興,至唐朝吉藏,完成三論的注疏,又著作《三論玄義》,集三論思想的大成。該宗至唐朝中葉後,因天台、唯識、禪宗的盛行而趨於衰退。目前台灣研究三論者,以印順長老最負盛名。

二、法相宗(唯識宗、瑜伽派):

瑜伽宗是由印度的彌勒、無著、世親等菩薩所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經典《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六經十一論,因為是以彌勒親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而創立的宗派,所以稱為瑜伽宗。而此宗又稱法相宗、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為宗旨。

唯識宗是通過分析「法相」而得出「萬法唯識」的結論,因此得名。其學說承繼無著、世親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論,主要教義有唯識說、三性說和五種姓說等。法相宗由我國的玄奘大師從印度傳譯一系列瑜伽唯識的經論而奠定基礎,實際創宗者為其弟子窺基,二傳弟子慧沼,於當時盛極一時。但該宗由於義理繁瑣、深奧,在晚唐之後就逐漸式微,直至清末民國期間,因唯識富科學探討的意義,研究者逐漸增多,如民國初年的楊仁山、太虛大師、歐陽竟無等。

三、天臺宗

天台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成立的佛教宗派。此宗是以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化的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因為創始人智顗(ㄧˇ,就是智者大師),住在浙江天臺山,所以叫天臺宗。

智者大師依據《法華經》「會三乘歸一大乘」的思想開展出「五時八教」的教義,而建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唐朝之後,唯識宗、華嚴宗接連興起且受到當時人民的重視後,天台教義因而逐次沒落,直至中唐時期,九祖湛然大師提倡「無情有性」之說,因而使天台宗風大振,後世稱其為天台中興之祖。唐武宗會昌法難及五代戰亂後,宗門又式微,至北宋有四明知禮、慈雲遵式的弘揚復興,民國以來則有諦閑、倓虛及慧嶽等諸師的弘揚。

四、賢首宗(華嚴宗):

華嚴宗因奉《華嚴經》為根本經典而得名。唐朝杜順和尚著《五教止觀》,即為此教判的奠基者,被譽為華嚴宗初祖。智儼大師撰著《華嚴經搜玄記》等,奠定華嚴立宗的基礎,是為二祖。三祖法藏賢首大師,集華嚴宗的大成,建構以「法界緣起」則為該宗思想體系的理論,賢首大師曾為武則天宣講《華嚴經》,令其茅塞頓開,故華嚴宗可說是在武則天的護持下,由賢首大師所創立。四祖清涼澄觀大師則漸融入天台、禪宗的思想。五祖圭峰宗密禪師,倡導教禪一致。會昌法難後,華嚴宗門式微,至宋代,乃有子睿、淨源重興,元、明、清續有人才宣揚宗義,民國後,有月霞大師創辦華嚴大學,今有成一法師所創辦的華嚴專宗佛學院繼傳宗脈,另外近幾年台灣的體佛法師對華嚴宗的宣揚,亦不餘遺力。

回 佛言禪語 /

(100)

About 讀行俠 木魚

Enjoy myself, enjoy my life!

View all posts by 讀行俠 木魚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