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初祖-達摩祖師(下)

文章彙編:王子平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 / 宣化老和尚文章 / 南懷瑾文章

承前:

達摩過江之後,大約於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達了嵩山少林寺。達摩看到這裡群山環抱,叢林茂密,山色秀麗,環境清幽,心想這真是一片難得的佛門淨土。於是,他就以少林寺作為他落腳傳揚頓教法門的道場。自此以後,達摩便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祖庭,現在少林寺碑廊裡還有達摩一葦渡江圖像碑。

達摩在少林寺後山的石洞裡面壁九年,當他離開石洞的時候,他坐禪面對的那塊石頭上,竟留下了一個達摩面壁姿態的形象,衣裳褶紋,隱約可見,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書畫。人們把這塊石頭稱為『 達摩面壁影石。』把這個天然石洞,稱之為“達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遺址猶存。

之前講到在南京講經說法的神光,因錯過了達摩祖師教誨,故歷盡千辛萬苦,想方設法,終於渡過長江,追趕達摩至少林。神光到少林寺以後,一心一意想拜達摩為師,向達摩求教禪法。達摩在南京雨花台和神光會見時,神光傲氣十足,極不謙遜。現在神光提出向達摩求法,達摩不知他用心是否真誠,便予以婉拒。神光並不灰心喪氣,仍步步緊跟達摩,達摩在洞裡面壁坐禪,神光合十,侍立其後,精心照料,形影不離。神光跟隨達摩九年之久,對禪師的一舉一動,真是心悅誠服。

時值寒冬之際,達摩在洞內坐禪,神光跪立在洞外,合十以待。誰知當晚大雪紛飛,鵝毛似的大雪鋪天蓋地壓了下來,不一會兒,積雪逾尺。這時,大雪淹沒了神光的雙膝,渾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層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神光仍然雙手合十,虔誠地跪在雪中。

第二天一早,達摩祖師自定中悠悠醒覺,見到神光靜立雪中,便問道:「你一直站在雪地裡幹什麼?究竟有何心願?」神光回答:「請師父開甘露法門,傳授我無上佛法」。菩提達摩說:「三世諸佛為求無上妙道,不惜花費千萬劫的時間去修行。憑你這點決心就想得到佛法,恐怕是很難如願的。」神光見達摩不肯傳法,便揮刀斬掉自己的左臂,以明自己求道的決心。達摩祖師見神光的求道之心如此堅決,深受感動,便收下這位立雪斷臂的弟子。

此時,神光問達摩祖師說:「弟子心中不安,請老師為弟子安心。」達摩回答:「把心拿來,我替你安心」。神光心中一愣回答說:「可是我找不到那顆不安的心。」達摩祖師說:「我已把你的心安好了」。神光頓時開悟。

經達摩祖師這句反問,神光便已悟到了禪的境界,真正覺悟了。達摩祖師後來收他為弟子,賜法號為「慧可」,後來成了禪宗的二祖。佛法認為,世間根本就沒有什麼真正的東西存在,一切都不過是虛幻的現象而已,所以,神光那顆不安的心不過是世俗妄心、雜念,他求達摩安心,正說明了他沒有悟到佛法的精要,意念仍然遊動於世俗之內。達摩不作正面回答,而是為神光出難題,讓他找出自己的心來,正是要藉神光自己的智慧開發他自己的悟性。讓他明白,他的心是不存在的,更不用說不安的世俗妄心了。神光一問之下立即開悟,他那顆不安的心也就安了下來。其實質是已經超越了安與不安,把那世俗雜念拋諸腦後了。

本來,所謂的不安、束縛,一切感受都不過是人的一種心境。看不透,人便會為之牽累,終日痛苦不堪;但若看透了,則可超越它們,過一種消遙自在的快樂生活。人生於世,誰能沒有痛苦、不安、抑鬱和憂愁,各種束縛限制必會縈繞在你的周圍,伺機在你心中掀起陣陣漣漪,甚至是巨浪波濤。倘若沉溺其中,為之所累,那樣的人生還有何歡樂可言。禪宗實際上是要教給人們一種處世原則,讓你在不愉快的人生中保持愉快的心情,讓你把那些世俗的牽累看得淡些,再淡些,讓你的心情灑脫些,再灑脫些,以歡愉的稚子之心去享受那詩意般美好的生活。這便是禪宗所以受文人士大夫欣賞的原因所在。

達摩將衣缽、法器傳給慧可之後,便獨自離開少林寺,後於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端坐而逝。達摩死後,他的大體按照佛教的禮儀裝殮入棺,十二月隆重地移葬在河南熊耳山的定林寺內,並且為他建造了一個墓塔,以作紀念。

當時東魏使臣宋雲因公出使西域久而未歸,對於達摩辭世的事一無所知。達摩死後約兩年,宋雲從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經蔥嶺的時候,遇見達摩祖師一手拄著錫杖、一手掂著一隻鞋子,身穿僧衣,赤著雙腳,由東往西而來。二人相遇後,宋雲急忙停下腳步問道:「大師你現在要往哪裡去?」達摩回答說:「我往西天去。」二人道別後就各自離去。

宋雲回到京城以後,順口向人提起他途經蔥嶺時遇見達摩祖師欲回西天的事情。眾人聽到後皆說:「怎麼可能,達摩祖師早就死了,他的墳墓就在某個地方,你怎麼可能碰見他?」大家都不相信宋雲講的話。後來為了求證,他們就去把達摩的墳打開來看看。於是就打開達摩祖師的墳一看,棺材裏什麼也沒有,空空如也,只剩下一隻草鞋。因為達摩祖師拿走了一隻,所以棺材裏只剩一隻鞋。

這就是傳說中達摩祖師的故事。大家可以靜靜地欣賞一下這部影片,說不定你會有一番體悟。

回 佛言禪語 /

(379)

About 讀行俠 木魚

Enjoy myself, enjoy my life!

View all posts by 讀行俠 木魚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