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美族的生態捕魚-巴拉告捕魚法

文章:壯遊體驗學習網

照片:咖啡哥 /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頁面照片)

馬太鞍巴拉告生態捕魚法

馬太鞍位於中央山脈山腳下,整個地區都是一大片濕地,夏季時分,蓮花處處,十分美麗。而所屬的鄉鎮就是花蓮的光復鄉。

馬太鞍的阿美族部落的捕魚方式很特別,並不是用細孔目的網子大小通吃,也不是用鋒利的魚槍射殺,亦不是用包藏鉤子的餌料引誘。

Palakau這捕魚器具提供了魚蝦躲藏覓食的機會,融入阿美族人環保觀念讓此小型生態系生生不息。這樣有節制的捕捉,維持魚族的數量,所以叫做生態捕魚法。

拉藍‧吾那克就是幫我們示範此生態捕魚的講師。是很典型的原住民幽默的講師,喜歡用擬人的方式講解,參雜政治社會的現象來比喻。不過拉藍老師的政治立場相當鮮明,聽他講解請不要太介意他的政治立場喔。

聽說此生態捕魚已經獲得不少國外人士考察,也編列進小學生三年級的教科書裏面。

所謂巴拉告Palakau就是一種器具,由三層構造組合而成。最底層就是竹筒,或是挖空的空心樹幹,第二層式細樹枝,最上層是雜草或水生植物。

阿美族人把水族分成三種:

1.有穿衣服的魚:就是指有鱗片的魚,吳郭魚、鯽魚、鯉魚這類的都叫做有穿衣服的魚。

2.沒穿衣服的魚:相對有鱗片的魚叫做有穿衣服,想當然爾,沒穿衣服的魚就是沒鱗片的魚。這一天,我才發現很多人不知道原來有魚沒有鱗片喔!當然,泥鰍、鰻魚、鱸鰻都是沒穿衣服的魚。

3.不像魚的魚:其實就是蝦蟹類,根本不是魚。

當巴拉告組裝好,就如同一個社區被建蓋好。蝦蟹可以躲藏在細樹枝的那層,繁衍生生不息。蝦子也有分「人吃的」跟「魚吃的」。人不能吃魚吃的,魚不會吃人吃的,這樣就是自然的生態法則。

所謂人吃的,就是有長螯的。因爲魚沒有健保卡,所以不會冒受傷的風險去吃有螯的。那魚吃的就是沒有長螯的,聽他的說明有點像是水族館水草缸裡面的黑殼蝦,不過我想可能也有泛指沒長大的其他溪蝦。

人如果把魚吃的蝦子吃了,魚就會沒東西吃,自然就會離開這個社區。所以他們阿美族只吃人吃的蝦子。

既然社區有蝦子,魚就會進來。有鱗片的魚就會住在上層,躲藏在水草間。就像穿西裝的上流社會,遇到國家有難,通常逃的都比較快。所以當馬太鞍的人要吃吳郭魚這類有鱗片的魚時,就只要把魚網放在河道的出入口,等我們接近巴拉告的時候魚就會逃,就自動鑽進魚網了。

因為這些魚定居在巴拉告的上層,所吃的食物碎屑跟排泄物都可以掉到下層,也可以養育蝦子跟第三層的沒穿衣服的魚。

這些沒鱗片的魚因為沒穿衣服,所以很害羞。都躲在巴拉告底層的管子中不敢見人。如果要吃鰻魚之類的,就用手把管子的洞堵起來,然後把管子拿出水面把水到掉,魚就會被抓到。

延伸閱讀:

馬太鞍濕地裡的幸福農園—欣綠農園(花蓮光復) /

(1556)

About 讀行俠 木魚

Enjoy myself, enjoy my life!

View all posts by 讀行俠 木魚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