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佛教八大宗派(下)

文章:王子平

參考文獻:釋大寬法師文章、佛光教科書、中國宗教局

承前:我國佛教八大宗派(上)

中國佛教由於歷史因素及高僧大德們的體悟不同,因此出現了許多的派別,現今流行的則主要有八個宗派。一是法性宗(又名三論宗);二是法相宗(又名瑜伽宗、唯識宗);三是天臺宗;四是賢首宗(又名華嚴宗);五是禪宗;六是淨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上次我們提到了法性宗(又名三論宗);法相宗(又名瑜伽宗、唯識宗);天臺宗;賢首宗(又名華嚴宗)等四大宗派,現在我們繼續闡述另外的四個宗派。

五、禪宗

禪宗的「禪」,即梵語「禪那」的簡稱,漢譯為靜慮,是靜中思慮的意思,一般叫做禪定。原義是心、念的專一。禪宗主張佛禪須融入於日常生活之中,並於日常生活之中修持。禪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著稱,此思想乃根源於佛陀在靈鷲山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的典故,成就了「以心傳心」的美談,此後歷代祖師就「以心傳心」次第傳承。禪的種類很多,有聲聞禪、菩薩禪、次第禪、頓超禪。禪學方面,在中國有所謂「教外別傳」的禪宗。此宗所傳習的,不是古來傳習的次第禪,而是直指心性的頓修頓悟的祖師禪。此禪法是在六世紀初,由印度東來的菩提達摩傳來的。過去說:「禪宗單傳心印,不立文字。」稱為「教外別傳」。但初祖達摩以四卷《楞伽經》傳於二祖慧可作為印心的準繩,弘忍、慧能又教人誦持《金剛般若》,這樣,《楞伽》、《金剛經》便是此宗的經典依據,以後更有《六祖壇經》和許多「語錄」的出現。

南朝時,達摩祖師東渡來到中土,在印度他是禪宗第28祖,然在中國則被尊奉為禪宗初祖。之後傳法於二祖慧可,慧可再傳法於三祖僧璨,至唐朝時傳於四祖道信,融和達摩所傳《楞伽經》禪法與《般若經》離言絕相之教,進一步開展出「隨心自在」的禪修生活,成為中國禪宗的基本風格。五祖弘忍自四祖道信接受此禪法,並發展道信倡導的修行與農耕結合,強調於日常生活中持守真心,成為自然的農禪生活。中國禪宗即在道信及弘忍師徒的弘傳下正式形成。

禪宗在中國是很興盛的,也很受人民的喜愛。在八世紀時,禪宗分為南、北兩宗,北宗神秀(606-706)一派主張漸修,曾盛極一時,但不久即沒落了;南宗慧能(638-713),主張頓悟,後世尊稱為禪宗六祖,至今仍弘傳甚盛。南宗六祖慧能弟子中,有南嶽懷讓和青原行思兩大支系,由這兩支系又分為五宗七派。從南嶽先分出一派名溈仰宗,次又分臨濟宗。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由兩系分為五宗。以後從臨濟宗分出黃龍、楊岐兩派,合前五宗名為七派,都曾興盛一時,經過一段時期有的就消失了。後來的禪宗只有臨濟、曹洞兩派流傳不絕,臨濟宗更是興旺。近代所有的禪宗子孫,都是臨濟、曹洞宗的子弟。

禪宗很重視心性的以心傳心教法,雖然歷經唐末、明清、民國及兩岸動亂時期的各種戰亂,至今仍能屹立不搖。今日台灣許多道場如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等,皆為禪宗叢林,其影響之深遠可知。

六、淨土宗:

淨土宗以專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淨土而得名。提倡觀佛、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所以名為淨土宗。根本經論為《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和《往生論》等三經一論。

後來清代咸豐年間的魏源(魏默深)居士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成為淨土第四經,清末民初時印光大師又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列入,成為淨土第五經。

主要思想是以信、願、行三資糧為其根本。由信發願,再由願起行。行則包括四種念佛、十六種佛觀、發三種心、修五念門等種種法門,其中尤以念佛法門,仗佛願力接引往生,三根普被,而稱為易行道。一般我們將佛陀說法分為二道,即難行道和易行道,若依戒、定、慧而修六度萬行,需經三大阿僧祗劫為難行道。而淨土法門一生至誠念佛,臨命終時仗承阿彌陀佛願力,往生淨土永不退轉為易行道。因此,此宗主張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極樂世界。

淨土宗的弘揚與傳承,是以東晉慧遠大師於廬山結社念佛為開端,也是中國淨土的主流,後有北魏曇鸞的接續弘揚,至唐代時的道綽、善導承其旨。開元初年,慧日倡禪淨雙修、戒淨並弘的「不捨萬行」,承遠、法照、飛錫繼其說。在傳承上淨土宗與其他宗派不一樣,並無師徒相傳承的直接法系,直到宋朝石芝宗曉法師,將歷代弘揚淨土法門有重大貢獻者,如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和省常等諸位大師列為淨宗七祖,明代又舉袾宏、智旭,清代舉行策、省庵、徹悟及民國印光共成淨土宗十三祖。

淨土宗的特點,就是簡單易行,普受社會大眾所接受。修學此宗不一定要通達佛經,廣研教乘,也不一定要靜坐專修,行住坐臥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只要信願具足,一心念佛,始終不怠,臨命終時,就可往生淨土。當然平時也要持戒誦經,廣行眾善以作助行。由於法門簡便,所以最易普及。別宗的學者,也多兼修此法,因而淨土法門在中國特別廣泛的流行。

淨土法門因簡單易行,無所不宜,故流傳廣遠,歷代不衰,至今仍弘傳興盛。近代台灣以廣欽、煮雲、李炳南、妙蓮及淨空法師等倡導念佛最具代表性。

七、律宗:

律宗以研習及持守戒律得名。唐朝道宣律師更以大乘教義闡揚《四分律》,撰著律學五大部,創南山律宗。另與道宣律師同一時代的,有法礪法師所創相部宗,懷素大師所開東塔宗,合稱為「律部三宗」。後唯存南山宗獨秀,後代所稱的律宗即指此宗。南山律宗將戒律分為止持戒及作持戒;教理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科,判一代時教為化教及制教。

唐末五代,律宗與諸宗衰落,直至宋代,因有允堪、元照律師的弘傳,加上天台宗師多兼弘戒學,律宗乃應運中興。明末清初古心律師及其法嗣三昧律師在寶華山主持戒席達百餘壇,寶華戒壇名震一時。清末民初因有弘一、慈舟律師的弘揚,律宗乃存續不衰。

八、密宗(真言宗):

八世紀時印度的密教,由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傳入中國,從此修習傳授形成密宗。此宗以密法奧秘,若不經灌頂及傳授,則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密宗因自稱受法身大日如來真實言教(密咒)的傳授,且須經灌頂等入教儀式和秘密傳授方可傳習,故稱密宗或密教。密教思想早在三國時期傳入,至玄宗開元年間,印度僧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陸續來華,譯出弘傳《大日經》、《金剛頂經》後,始形成宗派。該宗傳承法系為龍樹-龍智-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一行-惠果。密宗因理論教義與修持方法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頗有差異,因此民間不甚流行,唯在元、明、清之際仍受朝廷護持,今日中國西藏地區乃密教盛行區域。另外,歐美及台灣密宗的弘揚也有日漸興盛趨勢。

結論:

佛教各宗派的發展情況是不均平的,發展變化也不一樣。有的宗派初興起時廣大流傳,後來漸衰,如三論宗,此宗派經過陳、隋時代的興皇法朗和嘉祥吉藏大力弘揚,在陳、隋、初唐時,流傳遍及全國,但以後便逐漸衰落。有的起初流傳不廣,日後卻很盛行,如天臺宗,此宗在天臺智者和章安成宗之後,流傳地區僅限於浙江東南一帶,後因師資傳承不絕如縷,一百多年後卻如雨後春筍般茂盛。有的宗派一直發展流傳,從未有衰竭過,如禪宗,此宗有大成就的人多住在山林中,自耕自食,對於社會的依賴性不大,也不需要太多的典籍,所以雖遭會昌之難,影響不大,一直傳承下來,並有很大的發展。有的宗派絕而復生,很多的宗派都是這樣,在會昌滅法以前,各宗先後都已興起,相比之下,雖各有興衰的不同,但都同時流行於世。到九世紀後期唐武宗會昌(845)年間滅法,所有的經書佛像毀壞殆盡,各宗的章疏典籍大都亡失無存。十世紀時天臺宗的著作又從朝鮮傳回來,賢首宗的典籍也恢復一部分。天臺、賢首二宗再度復興。中觀、瑜伽以及密宗的許多著作流傳域外,到了清末,性、相二宗的章疏才由日本重返中國。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上述八宗都有人研究講述,有復甦的跡象。總觀諸宗歷史,隋、唐是各宗興起和極盛的時代,會昌法難後,除禪宗外,是諸宗衰亡時代。稍後出現天臺、賢首宗的復興和禪宗的逢勃發展,是佛教復興的時代,但沒有初唐、中唐那樣的盛況。自元代起西藏佛教傳入內地,很受朝廷的尊崇,但未普及民間,此時漢地原有的佛教已不及宋朝時興盛。

在台灣的淨土宗,經廣欽和尚、李炳南居士及現今的淨空法師、慧律法師等傳揚,淨土法門已有超越禪宗的景況。

回 佛言禪語 /

(61)

About 讀行俠 木魚

Enjoy myself, enjoy my life!

View all posts by 讀行俠 木魚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