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令人稱羨的「衣冠禽獸」

文章:每日頭條

照片:

在人們的理解當中,「衣冠禽獸」這個詞是一個含有貶義的成語,常被用來比喻那些品德敗壞,行為卑劣的小人。但是,在明代中期以前,如果說一個人是衣冠禽獸,卻是一件非常令人羨慕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個褒義詞變成了令人憎惡的貶義詞呢?

原來,「衣冠禽獸」最初和明朝時期的官服有關。明代官員服飾有不同的規格,文官的官服上繡禽,武將的官服上繪獸。「衣冠禽獸」在當時是文武官員的代名詞,意思是指「當官的」。

在明代,不同品階的官員,官服上繡的動物是不一樣的,具體有: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鷳;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溪敕;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武將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因此,人們把文武官員合稱為「衣冠禽獸」,這個稱呼在當時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讚美詞。

但是到了明代中後期,由於統治者腐朽無能,政治腐敗,導致了宦官專政,在這一個階段,文官愛錢,武官惜死,大量搜刮民脂民膏,作惡多端,百姓視他們如同洪水猛獸、匪盜瘟神。於是,官服上繡的「禽獸」也被人們指代這些官員,「衣冠禽獸」也由褒義詞變成了貶義詞,用來形容這些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小人。

到了明朝中晚期,社會的語言環境發生了變化。烏煙瘴氣的宦官政治,徹底顛覆了「文死諫,武死戰」的從政理念。無論是京官還是外臣,都人人自危、明哲保身。很多官員甚至干起了魚肉百姓、為虎作倀的勾當。文武官員的名聲越來越臭,曾廣受推崇的「衣冠禽獸」,漸漸墮落為「披著人皮的狼」。

在現代的一些成語詞典以及辭海等很多工具書中,衣冠禽獸幾乎都被解釋為貶義。比如,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辭海》中,就對衣冠禽獸做了非常直接的解釋: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

出自明·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

其實,明朝以前,原本有個成語,指斥那些道德淪喪、行為卑劣的「偽君子」,叫做「衣冠梟獍」(出自【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河朔士人目蘇楷為衣冠梟獍。」)。「梟」,是一種窮凶極惡的鳥兒,傳說它為了存活,不擇手段,不惜吞吃母親。「獍」,傳說它飢不擇食,殺氣騰騰,居然咬死自己的父親。」明朝之前「衣冠梟獍」所處的位置,就像現在的「衣冠禽獸」。「衣冠禽獸」徹底掉價,恐怕也是明末清初的「語言發酵」。漢語,在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環境下,催生出了新詞彙、新詞意。

(32)

About 讀行俠 木魚

Enjoy myself, enjoy my life!

View all posts by 讀行俠 木魚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