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許衡

文章:謝毅

照片:

「道邊李苦」與「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故事

《世說新語》中有「道邊李苦」的故事,《元史》中有「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故事,重讀這兩個故事,讓人感慨良多。

晉代王戎年幼時有一次和同伴們在一起玩耍,看見路邊有棵李樹上結了許多果實。同伴們爭相跑去摘取,唯獨王戎絲毫不為所動。有人問他箇中原因,他答道:「樹長在路邊卻有很多李子,必定這滿樹的李子都是苦的,不然早就被人摘完了。」王戎的「道邊李苦」理論體現了他的才智精明。千年之後,元代大家許衡面對幾乎同樣的情境,發出了「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慨嘆。許衡曾經在盛夏時經過河陽,十分口渴,路邊有梨樹,眾人都爭先恐後地去摘梨來吃,許衡獨自端正地坐在樹下,安然如常。人問之,答曰:「非己之梨,豈能亂摘?」有人譏其迂腐,說:「兵荒馬亂之時,這梨樹是沒有主人的,摘吃無妨。」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而我心有主。」許衡的做法和王戎如出一轍,但是其心理動機卻大不相同。

許衡是一個喜歡「較真」的人,他關注的焦點並不是樹上的果子好不好吃,而是自己的內心是否因為外在誘惑而有所波動,自己是否守住了為人做事的「本心」。這就將自己的行動準則上升到道德的境界。事實上,「以德為先」的這一原則貫穿了許衡的一生,正是因為他修身正己的人格魅力,才獲得了「元朝一人」的美譽。

而「道邊李苦」的王戎雖然聰明、有才華,但是行為處事缺少對德行的考量,他更關心的是李子「甜不甜」,自己的行動是否能夠得到實惠。王戎確實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在文學上位列竹林七賢之一,卻在歷史上留下了貪財好貨、刻薄吝嗇的壞名聲,不得不說這與他行事過程中缺乏道德的指導、行為的約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晉書》謂王戎生性好利,聚斂財物,卻又十分吝嗇,自己捨不得吃穿,被當時的人們譏笑為有「膏肓之疾」。而《世說新語·儉嗇》中記載的九則慳吝之人的故事,有四則都是關於王戎的。

許衡和王戎的故事發人深省。「以德為先」是衡量人們自我修身以及取得成績的重要標尺。歷史上能堅持道德原則的人往往也能潔身自好、受人尊敬。所以古人有「德者,才之帥也」的說法。柳下惠「坐懷不亂」、子罕「不貪為寶」、楊震「四知卻金」、許衡「我心有主」,這些都是古之君子光明磊落、修心養性、保全清白的典範。而那些有才無德、面對誘惑守不住初心的人往往都會身陷世人詬病之中,正所謂「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年幼時期的王戎能做出「道邊李苦」的判斷不可謂不智,成年後的王戎在亂世中能夠成為魏晉名士不可謂不才,但他的名聲受損,正是因為沒有做好「修身建德」這一「事業之基」。

(661)

About 讀行俠 木魚

Enjoy myself, enjoy my life!

View all posts by 讀行俠 木魚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