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是充滿藝術氣息的聚落: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台北公館)

日期:2021.04.17

文章彙編:黑咖啡

照片:黑咖啡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謝宇婷(城市因看不見的歷史記憶而珍貴—台北市的寶藏、寶藏巖)

一群台大學生在其所拍攝的寶藏巖紀錄片《兩處》提到,保留不是結果,而是一種選擇。爭取保留寶藏巖只是第一步,該怎麼保留才是更大的難題。寶藏巖的異質組成、它在城市的邊緣位置,以及它的草根活力,都讓它吸引了影像工作者的目光,成為多部電影的拍攝地。以藝術的方式來呈現,會不會是寶藏巖新的出路呢?在龍應台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時,確定了寶藏巖將往台北藝術村的方向發展。

2004年2月,台北市古蹟暨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審查通過,認定「寶藏巖歷史聚落」為「歷史建築」。自這一年起,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進入仍住有許多老榮民的寶藏巖,在其荒廢空屋及開放空間展開各項藝術活動。最為著名的就是美國紙藝家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發起「藍色的河流」地景藝術創作計畫。也因為其特殊景觀與相關活動,2006年初,不但台北市政府積極籌畫「寶藏巖行動藝術村」活動,著名媒體《紐約時報》還將寶藏巖列為台北市最特殊的景觀之一。

目前寶藏巖將朝「藝居共生」的方向來規劃,分為「寶藏家園」、「藝術家駐村」及「國際青年會所」三大主題區,寶藏巖這裡有住了一輩子的居民、待上一兩年的藝術家、留宿幾晚的背包客,跟停留數小時的訪客,如今積極朝向「聚落活保存」之目標邁進。

今天的寶藏巖不單單是一個被人觀賞的藝術裝置或是一處被幻想的城市景觀。它的獨特跟可貴,乃在於它是個真實且有人居住的聚落,從它看似簡陋拼湊的建築、狹窄的巷道、簡陋的房屋,可以看到歷史所留下來的記憶,及居民生活的痕跡,這裡是一部活歷史,可以看到不同時代在這裡留下的軌跡。在這城市的邊緣,即使它的基礎設施不甚便利,它依然是一群人安身立命的場所,盛裝著他們在這座城市的夢想跟淚水。

走在寶藏巖蜿蜒交錯的巷弄中,看到了磚瓦的破損與斑駁,也看到了歲月的侵蝕與歷史的回憶。相對於今天只剩空殼的剝皮寮、過度商業化的華山跟松菸等,寶藏巖實屬難能可貴,今天的寶藏巖不但保存了建築,也保存了原本的居民。否則歷史只能在博物館或課本中流傳,而不是被活生生地講述與呈現。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撥空去走走、看看,你可以看到在現今台北市的熱鬧與繁華邊,竟然還有這樣一個充滿歷史回憶與軌跡的地方。寶藏巖聚落位於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底,距離位於羅斯福路四段的捷運公館站1號出口僅約800公尺,步行約10分鐘。捷運公館站是台北捷運松山新店線的停靠車站,站外的同名公車站牌有超過45條公車路線在此停靠。若要自行開車前往,可停車在汀州路三段230巷內的「公館停車站」,下車後步行約300公尺即可到達。

地點:寶藏巖/台北國際藝術村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開放時間:11:00–22:00 (周一公休)

回景點-北台灣

(40)

About 讀行俠 木魚

Enjoy myself, enjoy my life!

View all posts by 讀行俠 木魚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