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一種狀態,寂寞是一種心情

文章:黑咖啡

圖片:書籍封面

作者介紹:網路資料

植西聰

東京人,心理諮商師,擁有知客職(僧位)及心理學博士的雙重頭銜。學習院大學畢業,曾任職資生堂。離開資生堂後,從事「心理學」、「東洋思想」、「新思維哲學」等,關於人生論的研究。1986年時,將20年來的研究成果予以體系化,確立所謂的《成心學》理論,開始進行帶給人心喜悅與安定的著述活動。1995年,取得「產業諮詢師」資格並成為作家。

本書摘要:博客來網路書店

前言

所謂的「孤獨」,其實塞滿了幸福的種子。所以我們真正該做的,是從這片名為「孤獨」的土壤找到播種的「幸福種子」,再細心地呵護這些種子成長。如此一來,這些幸福的種子將綻放美麗的花朵。

這些花朵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也就是夢想與願望達成。有些種子會開出名為事業成功的花朵。

有些則會開出從興趣與學習得到充實人生的花朵。有些則是自我成長的花朵。許多不同的花朵都是以「孤獨」為養份才得以盛開。本書要從不同的角度解說「要如何以孤獨」,讓這些「美麗的花朵盛開」。

不論是否愛自己,應該有不少人感到「孤獨」。小家庭的規模不斷縮小後,獨居的人越來越多。在晚婚的風潮下,有些人即使年過三十、四十仍是孤家寡人。再者,離婚的夫婦也是造成獨居人數上升的因素之一。有些人則是因為被公司裁員而感到孤獨。某些人則是因為意見與眾人不合,而在組織之中形同孤鳥。若只懂得長噓短嘆,將孤獨視為「寂寞」與「痛苦」,幸福當然漸行漸遠。此時需要的是換個想法。為了接受這份孤獨,為了讓這份孤獨成為「人生的養份」,就必須改變想法。若能正面擁抱孤獨,「幸福的種子」將從名為孤獨的土壤萌芽,開出「幸福的花朵」。這麼說來,「孤獨」其實是種精彩。

就這層意義而言,即使你現在身邊有親朋好友圍繞,即使工作一帆風順,仍建議在日常生活中,預留一段「獨處的時間」。這段獨處的時間將帶來各種好處。你的生活將因這段獨處的時間更充實,你的生命、工作也將更具意義。殷殷切望本書能讓讀者重新思考「孤獨」的意義。

內容:

第1章 「孤獨是種寂寞」不過是種錯覺

第2章 重視「獨處的時間」

第3章 換個想法,就不會對孤獨感到不安

第4章 「享受孤獨」,人生將變得富足

第5章 事物將因孤獨而順遂

第6章 在「孤獨的時光」裡活得像自己

第7章 讓受傷的心靈在獨處中痊癒

第8章 即使朋友不多或單身一人也沒關係

第9章 「孤獨」將使人成長

心得分享:

這兩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關係,讓人與人之間彼此被直接或間接隔離,如遠距視訊上班或上課、社交機會的減少等,讓很多習慣社交生活的人獨處時間增加,卻無法習慣減少與人面對面互動的機會,而處在只有一個人的狀態,因此心靈上感到寂寞與不安。因著疫情的持續而無法解封,通訊軟體和社群網站的使用率大增,人們逐漸的被社群通訊綁架,害怕自己跟不上流行的話題、深怕在社群軟體上一段時間不發訊息好像就會被遺忘,他們很少處在孤獨的狀態中,也不知如何與孤獨相處,人的一生中有些時候就是該獨自面對,這時若能了解孤獨的力量,學會享受孤獨,那麼你或許會發現「孤獨」的力量是何等強大,未來疫情會如何發展人們無法預知,所以學習與孤獨相處是每個人生命中無法避免的課題。

「孤獨」不同於「孤單」

「孤獨」所呈現出來的是一個人獨處時,內心裡所感受到的平靜與安寧;而「孤單」則是一種心理狀態,近似於寂寞與空虛,代表著因為落單而產生的低落情緒。

當瞭解到孤獨和孤單的不同後,便能發現「孤獨」是有力量的,能讓人的內心感到安寧祥和,進而更能與自己單獨相處,也變得更了解自己。

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

即使身處鬧市,也會感到「孤單」。比起喧鬧與嘈雜,孤獨更能療癒內心,因為在獨處時,人的自性是最清澈的。有時我們內心深處真正寂寞的原因,其實不是因為身邊少了個人。

懷抱夢想且能實現夢想的人,都善於「孤獨」

人因為孤獨而心靈得以淬鍊與成長,因為懂得獨處,才得以窺見「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想要過的生活與真正想做的事」。也只有孤獨,才能夠看清楚自己的自性,甚至對生活有了不一樣的嚮往。

能孤獨的人,才能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活出自己的模式。

喜歡社交的人都很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他們希望從別人的口中或行為裡得到讚美與肯定;而喜愛孤獨的人,在乎的是如何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他們身於俗世而不同於俗、也不流於俗,他們不需要浮世的肯定與認同,自在意能活出真正自己。

孤獨讓人的性格變得更加的鮮明與獨特。

喜愛社交的人都有一個明顯的特質,就是愛追流行。他們對於名人、名車、新潮的事及物等,都有一種近似火熱甚至瘋狂的追風,因為他們喜歡群體在一起取暖,所以任何人、事、時、地、物都是他們取暖的對象。然而任何的流行都有退燒的一天,但擁有「自我的特色」則是永遠的流行。今天個性越是鮮明,越有可能遭受周圍的人所嫉妒與批判,因為他們敢勇於活出自我,而不像世人生於斯(汙泥)染於斯(汙泥)。所以,當你感到孤獨時,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你太好了。

朋友多致心煩,朋友少以心平。

人與人相處貴在舒服且無負擔,甚麼人可深交、甚麼人適合淺交、甚麼人則應該絕交,端賴與其相處的疲累感或反感有多深。對於那些時常情緒勒索的人、那些勾心鬥角的人、那些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人、那些沒有原則的爛好人等,不管他是你的親戚、同學、同事或朋友等等,與其絕交絕不可惜,人與人相處之所以疲累,就是「該斷不斷、反受其煩」,所以把良善留給對的人。

孤獨的人不會隨波逐流。

從小的教育就教導我們要合群,甚麼叫做合群,是合誰的群。華人的社會所謂合群主要是要合群體中「老大」的群。誰是「老大」,長官是老大、老闆是老大、有權力的人是老大、群體中屬於多數人意見的是老大。凡事都迎合他人的人,是沒有自我成長的空間,隨著「合群」而來的「妥協」,妥協一次就會妥協兩次,接下來就一直妥協下去,最後只會讓富有創意個性的想法化為平庸。過度的迎合他人,久了以後失去的便是自我。

常為自己預留獨處時間的人,是因為更了解自己想要甚麼,因此也就越不容易因他人的批評而動搖,想勇敢做自己的話,不如就從練習「孤獨」開始。

回讀行書評

(266)

About 讀行俠 木魚

Enjoy myself, enjoy my life!

View all posts by 讀行俠 木魚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