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家公園簡介

資料蒐集:黑咖啡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墾丁國家公園官網、玉山國家公園官網、陽明山國家公園官網、太魯閣國家公園官網、雪霸國家公園官網、金門國家公園官網、海洋國家公園官網、台江國家公園官網

照片:陽明山國家公園官網(大屯火山群)

墾丁國家公園(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     

墾丁國家公園是台灣在戰後時期於1982年成立的第一個國家公園,隸屬內政部營建署管轄。全境位於台灣島南端的恆春半島,範圍包括屏東縣恆春鎮、滿州鄉、車城鄉部分陸域及周邊海域,以墾丁里命名之。

墾丁國家公園園區幅員廣闊,長、寬各24公里,陸域面積達18,084公頃,海域面積為15,206公頃,合計33,290公頃,全境氣候為熱帶季風氣候,植被及林相為熱帶季風雨林,其特色為石灰岩地形、珊瑚礁海蝕景觀及生態園區,而鵝鑾鼻岬角則有台灣國之南境的名勝景點。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恆春半島南半部,位置三面臨海,東面太平洋,南瀕巴士海峽,西鄰台灣海峽,北接恆春縱谷平原、三台山、滿州市街,港口溪、九棚溪等。南北長約24公里,東西寬約24公里,距高雄市約90公里。墾丁國家公園地理上屬於熱帶性氣候區,終年氣溫和暖,熱帶植物茂密,四週海水清澈,甚少污染,因而珊瑚礁繁盛,各式各樣的熱帶魚群遨遊其間,因遠離都會區,故未受都市文化之影響,人口稀少,自然景觀保存良好。在距墾丁國家公園20公里範圍內尚有石門古戰場、四重溪、旭海等風景聚成恆春半島觀光遊憩景點。

公園之地形景觀優美,概估可分為東西兩部份,中間隔以狹長而南北延伸之恒春縱谷平原,西岸以臨海珊瑚礁斷崖地形為主,海崖遍佈裙狀珊瑚礁,北部大多為山區。在南北向延伸的斷層縱谷平原內,有一潭面廣闊的龍鑾潭,平原以東有隆起的珊瑚礁台地與石灰岩洞穴景觀。

台地東面有風吹沙的砂河、陷穴、鐘乳石等小地形景觀。故從地形、地質景觀而言,墾丁國家公園為一變化多而內容豐富之地區,全區特殊地形景觀,可分為以下九類:

砂灘海岸:分佈於沿海之白砂、南灣、墾丁、小灣、砂島及風吹砂等地區

裙狀珊瑚礁:分佈於西海岸及鵝鑾鼻海岸沿岸地區。

岩石海岸:分佈於佳樂水以北之東海岸地區,以佳樂水之砂岩海岸最為著名。

石灰岩台地:分佈於沿海裙礁海岸之上側,例如大平頂、關山巖、貓鼻頭、社頂、墾丁森林遊樂區、鵝鑾鼻台地等區。

孤立山峰:主要有門馬羅山、大山母山、大尖石山、小尖石山、青蛙石等墾丁層上之外來岩塊。

崩崖景觀:分佈於貓鼻頭及鵝鑾鼻至風吹砂的東側海岸。

河口景觀:主要為保力溪及港口溪的出海口處。

河流及湖泊景觀:包括港口溪、龍鑾潭等地。

山間盆地景觀:分佈南仁山附近地區。

墾丁國家公園屬於熱帶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3度,夏季漫長,冬季不甚明顯 。年降雨量約2200mm,雨季集中於五月至十月,乾季由十一月至翌年四月 ;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則東北季風盛行,俗稱「落山風」。由於氣候特殊及地形變化多端,使本區孕育了豐富的植物生態相。

玉山國家公園(台灣第二座國家公園)      

玉山國家公園是中華民國第二座國家公園,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1937–1945)。總面積103,121.4公頃,涵蓋台灣本島行政區域包括南投縣、嘉義縣、高雄市、以及花蓮縣,為台灣陸域面積最大之國家公園。園區位居台灣本島中央地帶,地理位置獨特,奇峰聳立,雄偉壯麗,為台灣高山少數仍保存原始風貌之地區。其間包括有台灣第一高峰,海拔3952公尺之玉山主峰,主峰鄰近地區叢山峻嶺,溪谷深邃,天然植被隨海拔之變化而異,由亞熱帶、溫帶以至寒帶林相次變化,野生動物遍布,並具有清朝所建歷史遺跡八通關古道;因此園區蘊藏許多珍貴之生態資源及人文史蹟。

玉山國家公園東起馬利加南山、喀西帕南山、玉里山主稜線,南沿新康山、三叉山後沿中央山脈至塔關山、關山,西自梅山村西側溪谷順楠溪林道西側稜線至鹿林山、同富山,北沿東埔村1 鄰北側溪谷至郡大山稜線,再順哈伊拉漏溪至馬利加南山北峰;計畫範圍內包括玉山群峰、秀姑巒山、大水窟山、塔芬山、雲峰、關山及南橫公路梅山至埡口段。國家公園面積共103,121.4公頃,行政區包括南投縣信義鄉24,163.8公頃、嘉義縣阿里山鄉1,404公頃、高雄市桃源區34,936.9公頃、花蓮縣卓溪鄉42,616.7公頃。

陽明山國家公園(台灣第三座國家公園)     

陽明山國家公園是中華民國設置的第三個國家公園,由內政部營建署管轄,前身為臺灣日治時期成立之大屯國立公園(1937-1945)。位於臺北都會區近郊,行政區域 包括臺北市北投區、士林區,新北市的萬里區、金山區、石門區、三芝區、淡水區一帶;地理上則屬於大屯火山彙區域,轄內面積達11,338公頃。

陽明山地區早自日治時期即為「大屯國立公園」預定地;當時範圍包括七星山、大屯山區及觀音山等地,此計畫惜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作罷。民國52年,交通部觀光事業小組曾委託臺灣省公共工程局,將陽明公園及鄰近七星山、大屯山、金山、野柳與富貴角等北部濱海地區,合併規劃為「陽明國家公園」,面積約28,400公頃,惟因當時尚無國家公園法而擱置。

陽明山國家公園位處臺北盆地北緣,東起磺嘴山、五指山東側,西至烘爐山、面天山西麓,北迄竹子山、土地公嶺,南迨紗帽山南麓,面積約11,334公頃。行政區包括臺北市士林、北投部份山區,及新北市淡水、三芝、石門、金山、萬里等區之山區;海拔高度自200公尺至1,120公尺範圍不等。

太魯閣國家公園(台灣第四座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台灣第四座成立的國家公園(1937~1945)。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國家級風景區,位於台灣東部,地跨花蓮縣、臺中市、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園內有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特色為峽谷和斷崖,崖壁峭立,景緻清幽,「太魯閣幽峽」因而名列台灣八景之一。此外,園內的高山地帶保留了許多冰河時期的孑遺生物,如山椒魚等。

「太魯閣」或「大魯閣」一詞原為太魯閣族之自稱「Truku」。16世紀前後,賽德克族人由南投越過中央山脈遷居花蓮的立霧溪、木瓜溪流域,後居住在花蓮的族人產生自我認同,遂自稱為「太魯閣族」。其原音為「Truku」(德路固),日治時期被稱為「Taroko」(太魯閣),「太魯閣」的名稱,也因為太魯閣族人居住於此而得名。

國家公園東臨太平洋,中央山脈北段通過園區,園區最高點為海拔3,742公尺的南湖大山。海拔三千公尺以上之高山寒帶地區面積約占國家公園範圍的7.2%,列名台灣百岳的山峰共27座。一千公尺至三千公尺之溫帶山地地區約占全區78.4%,坡度55%以上地區約占園區面積44.7%。水系大致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東側主要屬於立霧溪集水區,占國家公園面積的65.7%,少部分屬於木瓜溪或三棧溪流域;西側則分屬大甲溪或濁水溪上游,兩集水區占國家公園面積的20%。全區南、北地勢均高,中央地帶因位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碰撞交界以及太平洋西岸亞熱帶颱風豪雨區,產生複雜的地質現象。持續進行的極速造山運動,以及立霧溪的極速下切作用,形成奇特之高山、峽谷地形。太魯閣狹窄呈V字型的大理岩峽谷,深度超過1,000公尺,大理岩岩層厚度達千餘公尺以上,分布範圍廣達十餘公里。

雪霸國家公園(台灣第五座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是臺灣第五座國家公園,可溯至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以雪山和大霸尖山的「雪」、「霸」兩字命名,這兩座山也是該公園主要的保護目標。其涵蓋範圍從北邊的樂山到邊吉岩山之稜線為界,到南邊的宇羅尾山和大甲溪中游,總面積共有76,850公頃,橫跨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等3縣市。公園內高山林立,峻秀壯觀,並有稀有的台灣寬尾鳳蝶,及瀕臨絕種的櫻花鉤吻鮭,是臺灣登山路線最多、最複雜的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位於臺灣本島之中北部,境內高山林立,景觀壯麗,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早為日治時期昭和12年(1937年)即將此區域及太魯閣地區合併納入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成立之芻議,惟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僅止於調查研究階段。民國68年行政院核定之「臺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即將雪山、大霸尖山地區列為國家公園預定地。內政部自民國76年開始進行本區自然資源之調查、分析與研究,認為本地區深具成立國家公園之價值及必要,乃報奉行政院核定「雪霸國家公園計畫範圍」,由內政部公告80年3月1日起實施,至「雪霸國家公園計畫」研擬成後再報奉行政院81年3月1日臺81內07620號函核定,並由內政部公告自81年7月1日實施,同時並成立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雪霸國家公園警察隊亦於民國82年3月1日相繼成立。

金門國家公園(台灣第六座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位於金門縣,為中華民國第六座國家公園,是首座位於離島的國家公園,也是首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軍事戰役紀念為主軸,並兼具自然資源保育功能的國家公園。

金門國家公園位居台灣海峽西側,分為五個區域。包括了金門島中央的太武山區、西北的古寧頭區、西南的古崗區、東北的馬山區,以及烈嶼(俗稱小金門)區,總面積約為3720.7公頃,佔金門縣總面積的四分之一。金門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南明時期的鄭成功,在此留下許多古蹟,例如建功嶼鄭成功像等。1949年起,金門成為中華民國的最前哨,而作為國家安全的第一道防線,長期戰備使得金門島上處處是防禦工事,戰火在此留下深刻的歷史遺跡。

古寧頭戰役的主戰場在古寧頭區,包括北山斷崖、北山洋樓、李光前將軍廟、林厝浴血殲敵紀念碑、古寧頭精神堡壘、湖南高地等,見證了戰火的無情。太武山的中央坑道、瓊林的地下戰鬥村、八二三戰史館、大小金門俱有的八二三勝利紀念碑、太武山軍人公墓等,追懷八二三炮戰。此外,距離中國大陸僅2300公尺的著名心戰喊話中心馬山播音站、古寧頭播音牆、烈嶼的九宮坑道及雙口戰鬥村、太武山上的毋忘在莒碑、湖井頭軍史館等,在在記錄著金門那段烽火歲月。

太武山上毋忘在莒碑 , 原本為清初隨施琅征臺名將金門浦邊周全斌題字「文武岱崧」四字,於民國四十一年(西元1952年)被蔣介石令人磨去 , 改刻「毋忘在莒」四字。

海洋國家公園(台灣第七座國家公園)    

民國96年1月17日內政部公告「東沙環礁國家公園計畫書、圖」,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正式成為我國第7座國家公園,也是第一座海洋型國家公園;民國96年10月4日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於高雄市掛牌成立,為台灣海洋邁向永續經營的重要裏程碑。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民國96年10月4日成立後,民國97年3月4日在東沙島設置東沙管理站,以落實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各項現地經營管理工作,同時亦據行政院函示意見積極進行澎湖南方海域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及其周邊島嶼之海陸域生態資源、地形地質與人文景觀調查,據以評估設立國家公園之可行性與必要性。

台江國家公園(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     

台江國家公園,為中華民國第八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首座都市型國家公園,2009年12月28日成立。範圍包括陸域與海域,陸域為七股區的青山漁港以南至國聖燈塔、國聖燈塔以南至曾文溪以北,以及安南區的城西濱海區域、鹿耳門溪的溪口至台17線、鷸鴴科保護區與四草溼地周邊至鹽水溪以北,海域則為上述陸域濱海至澎湖縣東吉嶼的澎湖水道區域。台江一名,源自歷史上的台江內海,多已陸化為濕地或魚塭。

古台江內海為臺灣西南部沿海由沙洲與本島陸地之間所圍成 的潟湖,17世紀以來,漢人移民逐漸以台江稱呼這個可以停泊千 艘海船的海灣。台江作為內海與外洋人群互動的區域,數百年來歷經不同政權的統治,見證了臺灣開發史,亦可以說是唐山過臺灣的歷史紀念地。

(46)

About 讀行俠 木魚

Enjoy myself, enjoy my life!

View all posts by 讀行俠 木魚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