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探索】小錐麓及砂卡礑步道連走《二》 (花蓮秀林)

文章:黑咖啡

照片:黑咖啡

視頻:黑咖啡

參考資料: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砂卡礑步道

步道全長:4.1公里

步道海拔:約60公尺

路面狀況:棧道、碎石路

步道分級:第1級 / 步道設施良好並提供解說資源,坡度平緩,一般行程約半天至 1 天以內。

步道所需時間:來回約4-6小時

圖片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官網
圖片來源: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官網

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富世村內的砂卡礑(SGADAN)步道,是太魯閣國家公園非常熱門的步道,「砂卡礑步道」原名為「神秘谷步道」。之所以稱為「神秘谷」是由於砂卡礑溪碧綠的溪水,與溪裡的大理岩所產生的褶皺相互輝映,再加上光線的折射,讓人有一種幽思的感覺,因而稱之為「神秘谷」。後來在2001年改回太魯閣族的原稱「砂卡礑」(sagadan),「砂卡礑」的原意是「臼齒」。由於太魯閣族人過去在這裡建社時掘出臼齒,因而以此命名。

「砂卡礑步道」的由來可以追溯到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了供電的需求,就在立霧溪的上游處建立了水力發電站。到了1940年便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並興建水壩、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的溪水至發電廠發電,而這輸水的隧道就設在砂卡礑溪谷的上方,並且以大型水管架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但由於立霧溪溪水含沙量大,故在砂卡礑溪上游另建一座放流式水壩,先將水溪引至發電廠,作為發電機的冷卻水,因此就沿著砂卡礑溪的岩壁,開鑿出一條約4.1公里長、1公尺寬供人員行走的步道,所以「砂卡礑步道」最初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興建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之後,就將這條路規劃為人行景觀步道,並整修步道、加強沿線的安全設施、增設休憩平台區與自然生態解說看板等。

在砂卡礑溪上游有一個部落叫做「大同部落」,是屬於太魯閣族的,部落原名為「砂卡礑」(Skadang)。而從步道入口處起算約1.5公里處的五間屋,原名為「斯維奇」(Swiji),太魯閣語就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在當時檢查哨的舊址旁有5間原住民住家,於是這裡又稱「五間屋」,現今有當地原住民在此販售農、特產品,也是中途的休息站,一般遊客走到此處就折返回去。「砂卡礑步道」走到盡頭的「三間屋」,曾經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太魯閣族人稱為「柏拉耀」(Brayaw),也就是「姑婆芋」的意思。

「砂卡礑步道」由於道路坍方的緣故,原先只開放至「五間屋」,經修復後,現已可以直行至終點「三間屋」,全長約4.1公里,往返約需4到6小時。「砂卡礑」溪的河床上佈滿大大小小的交疊的石頭,其中以大理石與片麻岩最多、最廣。壘石橫臥在溪床上,透過光線的折射與藍綠相間的溪水、溪水聚集的小水潭及蜿蜒在山腰的石鑿步道相輝映,這也是「砂卡礑步道」迷人的原因。

「砂卡礑步道」沿途自然生態非常豐富且多元。植物以榕樹、蕁麻、樟楠、蕨類等類型的植物為主。走在步道上可看到樹林間有赤腹松鼠、臺灣獼猴、繡眼畫眉、青斑鳳蝶、紫端斑蝶、枯葉蝶等小動物及昆蟲穿梭其間,是觀察自然生態的極佳地點。而沿途的岩石則以花崗片麻岩、矽質片岩及大理岩為主,皆屬於變質岩。

「砂卡礑溪」的碧綠溪水與湛藍的天空及折射的光線,變幻出如貓眼般神祕的景象。而沿著溪邊開鑿出來的「砂卡礑步道」與壯觀的天然岩壁搭襯,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能一窺太魯閣族原住民的舊時生活足跡,這裡是遊客來到太魯閣國家公園不可錯過的步道之一。

地址:花蓮縣秀林鄉富世291號 

(139)

About 讀行俠 木魚

Enjoy myself, enjoy my life!

View all posts by 讀行俠 木魚 →

發表迴響